案例引出——茅台酒的产量与价格
茅台酒是中国的名酒,同时也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国酒。茅台的酒厂位于贵州仁怀茅台镇,赤水河东岸。
下图是茅台酒从1950年以来的产量变化情况图,

1978年时茅台产量为1068吨,2002年达到10686吨,2015年因为气候原因产量回落,2017年据报道为4.277万吨,2018年4.96万吨。到2019年产量达到1978年的40倍,显著高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28倍的增幅。同时也容易发现,上图中从1989年开始,茅台产量开始呈现指数式上升,而在1989年之前茅台产量基本再较低水平保持稳定。
与产量相对应的是茅台的价格变化,茅台的价格变化从1950年的每斤1.5元,1958年的每斤3.3元到2010年的1300元,直到2011年峰值时的2000元后,于2013-2015年开始回落。而近几年茅台价格又开始大幅上涨。

同样,我们容易逐年计算出茅台酒价格的年变化率。容易发现茅台酒的价格年变化率和宏观经济的周期以及特定时期的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关系。

茅台酒引出的两个经济现象和问题
茅台酒的产量和价格变化又两个较为特殊的点,一个是再1989年前后,一个是再2013年前后。前者是茅台产量开始急剧上升的年份,后者是茅台产量和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的一年。我们不禁要问:
- 为什么茅台酒的价格上升趋势如此强劲?
- 为什么茅台酒再13年前后价格回落地如此迅速?
对上述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茅台酒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而且颇具文化底蕴的酒。首先需要肯定,茅台酒确实是一个好东西,而且受众群体广泛。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增长后,需求强劲,虽然茅台酒的产量大幅上涨,但是还是难以跟上需求的增长要求。
而2011年-2013年茅台价格的迅速回落,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经济增速回落导致的市场需求降低,十八大后严格控制高端公款消费,网络曝光案例产生的各种震慑作用。
案例的分析思路
对于某一商品,可以从长期和短期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
就长期而安,商品长期趋势的决定因素不外乎:
- 商品对象的特殊品质
- 未来产量增长空间和速度
- 经济增长以及外部影响力
- 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变化
同时,对于短期供求关系的影响存在以下重要因素:
- 即时产业政策
- 宏观经济
- 经济调整
供求-价格机制
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是经济学中一个最为基本的模型,上述茅台酒的例子可以由供求-价格市场调节模型加以解释。简单介绍器原理架构,后面对其细节内容有效性条件逐步展开分析讨论。
价格再现象上表现为标价:也就是说换取某种商品和劳务使用或者占有权需要支付的货币量。货币的本质在于能够显示了资源相对稀缺程度,价格和供求存在互动关系,从而对资源配置发生机制性的作用。
稀缺度与价格信号
稀缺程度(degree of scarcity)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某种状态:例如水与钻石,地价的极差。短缺和紧缺则指的是特定市场供不应求、相对价格存在上升压力的状态:例如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和肉类、若干大城市的商品房市场行情。
效用与边际效用
概念简介
- 效用:消费带来的满足与功效。
- 总效用:消费满足的总体水平。
- 边际效用: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物品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
效用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再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增加某种物品消费量带来的边际效用下降。从需求的角度看,稀缺程度由边际效用决定。也就是说,总效用很高但是边际想用比较低的物品,价格不一定搞;反之亦然。
对于上述具体例子而言,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言,由于水随处可得,实际上一杯水对我们每个人的边际效用是很低的。反之,对于沙漠中缺水的探险者而言,水的边际效用近乎无穷,所以沙漠中的水甚至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或者再举一个例子,钻石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并不重要,但是由于对于大众而言,大多数人都没有钻石,从而实际上拥有钻石的边际效用是相对较高的,因而钻石的定价也相对较高。
边际概念的深入分析
边际量-平均量-总量、均衡与非均衡、长期与短期、静态与动态都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概念。事实上,真实世界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边际上变不变和如何变”的问题,而非总量上要不要变化、是否要变的问题。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
给定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供给曲线表示厂商在不同价格下愿意供给的数量,使用公式表述如下:

显然在其他价格给定的情况下,当价格越高时,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也就越多。
需要明确的是,事实上除了价格其他许多因素也会影响价格曲线,从而导致了价格曲线的移动,其具体的因素主要由:生产成本,劳动力、资本、原材料、技术、管理等。而上述因素的变动会影响供给曲线本省的移动,如下图:

例如,假如由于技术进步使得供给曲线的右移,那么在任意价格上的产量都会增加。
需求曲线
给定影响需求量的其他条件下,需求曲线表示的是消费者早不同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数量,使用公式可以将需求曲线表述如下:
同样对于需求曲线而言,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购买商品的数量也就越多,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反向关系。

类似的,对于除价格外其他因素的变动也会导致需求曲线的移动,其中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收入购买力的变化和发展,消费者偏好的更迭、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短期政策的影响、突发事件等等

例如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使得口罩需求量激增;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的提高使得在任意价格上,对某商品都有了相比原来更大的意愿购买量。
价格供求模型及其调节机制
供求价格模型的均衡点
供求-价格调节机制也被称为市场机制,供求先在均衡点(equilibrium)或者市场清出点价格(market-clearing)相交:在$P_{0}$点的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此时市场达到了均衡状态。

均衡价格也叫做市场清出价格其有如下几个特点:
- 在此价格条件下,供求达到平衡,也就是说此时:$Q_{D} = Q_{S}$.
- 此时市场既没有短缺,也不存在过度供给。
- 没有导致价格变动的压力。
市场的调节机制
过剩和调节

当市场上产品价格$P_{1}$高于均衡P的时候,导致供给量大于消费量,那么此时产品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在供给曲线$Q_{s}$上$Q_{2}$大于需求曲线$Q_{d}$上$Q_{1}$.
过度供给为$Q_{2} - Q_{1}$,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会选择降低价格,供给量减少和需求量上升。使得整个市场重新回到均衡点$P_{2}Q_{3}$.
短缺和调节

假定价格为$P_{2}$,则有需求曲线$Q_{d}$上$Q_{2}$点大于供给曲线$Q_{s}$上的$Q_{1}$,也就是说此时商品发生短缺现象,短缺为:$Q_{1} - Q_{2}$.那么此时容易推出,对于厂商而言,此时其会提升价格,供给增加,需求下降,整个市场重新回到均衡点$P_{3}Q_{3}$.
市场均衡点的变化
从上面两张图中可以知道,均衡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关系决定。供给和需求由供给决定语速的特定数量水平所决定。这些决定因素变量肚子或组合变动,导致均衡价格和数量的改变。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例子:
原材料价格下降

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使得供给曲线右移,在$P_{1}$价格水平上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形,此时市场会自发地调节,新的均衡点是$(P_{3},Q_{3})$.
收入增长

收入增加使得需求曲线右移,那么此时使得在$P_{1}$价格下,商品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于是在市场自发的作用下该种商品的价格会上涨,也就是说此时商品价格会上涨,使得厂商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而市场也将重新平衡与点$(Q_{1},P_{1})$.
组合变动
对于组合变动,我们以上述原材料价格下降和收入增长两个为例进行组合。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移动,此时新的均衡价格取决于两者相对变动的大小。
案例引出——猪肉价格变动
案例简介
在没有严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2018年夏季猪肉价格暴涨:从不到20元/kg一直上升到次年11越55元/kg,一年多增长两倍多,远远超过早先猪肉价格周期涨幅。在调研政策与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2020年初猪肉价格有所回落,然而截止8月底肉价依然处于长期均衡价格之上高位震荡。
国家对此情况给予高度重视,同期出台了各种产业政策。李克强总理2018年8月20日视察黑龙江菜市场卖肉摊位,8月21日国常会部署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政策。胡副总理8月30日8月30日出席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当年内已至少召开四次有关会议。政府从4月开始已发放猪肉消费补贴24亿元,猪肉限购、限价措施在一些地方重出江湖。
案例分析
我国猪肉进口占比供给比例不到5%,供给基本由国内产出决定。猪肉生产的两组常识性的生产关系。
- 给定出栏生猪的平均题中,猪肉产出量由生猪存栏数和出栏数所决定,因而生猪存栏数与出栏率类似于实现产能和产能利用率,决定显示产出量。
- 给定能繁母猪年均繁育成活仔猪头数PSY,生猪存栏数变动由能繁母猪存栏数与生猪出栏数相对关系决定。能繁母猪存量数制约生猪未来产能变动方向与节奏。

经济学分析

以下是对于猪肉价格变动的两点分析,其一涉及产业政策,也就是于2014年开始的南猪北养。以及与其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2014年《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2015年4月《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掀起环保风暴。2016年4月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第一个生猪产业政策出台。全国分为四类地区。南方省区很多地区设置禁养区。鼓励东北和西南发展规模养殖。2017年底为很多地方禁养区截止期大限,大量养殖场——包括环保较好的被拆除。
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众所周知的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致死率可达100%,对生猪养殖严重危害甚至致命杀手。
2018年3月FAO《非洲猪瘟对中国的威胁》报告预警“非洲猪瘟很有可能会被传入中国”,8月3日首例非瘟在辽宁报告发生。
而非洲猪瘟这个例子很好地为我们揭示了弹性这一变量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弹性
弹性的概念
弹性表示一个变量对另外一个变量的敏感程度。他度量自变量变化一定百分比变动与因变量百分比变动的比率。
需求弹性指的是用来度量商品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带来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同样的方法,我可以定义供给弹性,商品价格变化一个百分比带来供给量的变化。
弹性的计算
弹性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此处仅以需求弹性为例进行演示:
弹性详解
我们以需求弹性为例,对与不同的弹性情况一一做一个具体的解答。
无弹性
$E_{P} = 0$称为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完全没有反映,也就是说,对应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实际生活中真正的完全无弹性的例子相对而言比较少,比较接近的有如下几种:
- 盐(降价我也不会多吃)
- 寿材
- 打捞尸体服务

完全弹性
完全弹性与无弹性类似,都是抽象化的理想情况。于是我们容易知道,完全弹性表示的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下,需求量趋于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稍有上涨,需求量改变为无穷。此时需求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
实际生活中也很少存在此类例子,但是一个较为接近的例子是,在玉米收购的季节,粮食收购价格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也就是说此时个别农户完全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意味着此时情况接近完全弹性。

缺弹性
需求弹性大于0,而小于1称为缺弹性,这意味着价格变动一个百分点,需求量变动会小于一个百分点。家庭基本事物、能源等等生活的必须品属于这种情况。

有弹性
当需求弹性大于1时,我们称此事为需求有弹性,这意味着当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需求量变动会大于1个百分点,常见的例子很多,例如航空客运,某品牌的衣服价格等等。事实上有弹性的商品往往具有的一个属性就是其具有众多的替代品。

弹性需求的变动
线性需求曲线弹性的变动
假定此时我们已知需求曲线为:$P = a - bQ$,那么我们容易将此时的式子转化如下:
那么按照需求弹性的定义也就是:
当变化量趋近无穷小时,离散量就变为连续量,从而转化为微分形式:

容易看出越往右下方移动,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不断下降。
弹性中点及算法与弧弹性
事实上所谓的弧弹性也就是离散的形式,对于某一弧上两个点之间考虑其移动方向,那么此时我们将这两个点的弹性中点定义为此时两个点的弧弹性。

决定弹性的因素
决定弹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假如存在大量替代品则需求富有弹性,假若难以获得替代品则此时商品是缺弹性的。
弹性大小与时间长短
随着允许市场参与者调节行动时间长短变动,两个相关经济变量之间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由于时间的不同,我们也就有了长期弹性与短期弹性的区分。
- 长期弹性:长期弹性表示市场参与者得以充分完成调节行为的较长时间范围内所得以实现的弹性。
- 短期弹性:表示市场参与者尚未充分完成调节行为内的较短时间范围内所实现的弹性。
短期与长期的需求弹性
事实上,绝大多数产品都会存在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的现象。就短期而言,价格变动后,需求的调节是比较有限的,例如:车主对汽油的需求。也就是说,事实上人们在短时间内对于商品价格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的迟钝。

长期与短期供给弹性
对于绝大多数商品,短期供给调节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但是绝大多数产品长期产能可以扩大化,短期供给弹性小于长期弹性。例如钢铁短期与长期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描述的是收入弹性度变化一个百分点,带来的需求变化。其公式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给出:
利用需求收入弹性可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对商品的分类:
- 收入上升需求增长:也就是说此时需求收入弹性为正的“正常商品”:餐饮、汽车、家庭服务等等。
- 收入上升需求下降:此时这一类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负数,我们称为“劣等品”或者“低档品”,例如:黑白电势、窝窝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