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学与两个案例
安徽无为电缆业“担保圈”困局
案例简介
电缆是现代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工业产品,在机械行业中是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领域。安徽无为位于皖江北岸,积极发展非农业。“没通电时就敢产生电热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因为机缘巧合加入电缆业,21世纪初年发展成电缆之乡,在全国四大电缆产业集群中位居第二。全盛时期产业价值400多亿元,3万多人就业,贡献无为六成的税收。
安徽无为的电缆产业发展如下:

无为电缆业90年代初步发展,世纪初高速发展,2008后几年迈一个台阶达,2012-13年达到400多亿元产值和12亿元纳税额峰值。然而近几年萎缩。原因包括宏观环境,企业经营等,最重要是信贷担保圈风险释放伴随的信贷收缩导致的结果(甚至是信贷规模减半!)。
“担保”指某个企业为另外企业从银行贷款提供代替保证而增加银行信贷的安全性。担保分为一般担保和特殊担保。
一般担保和特殊担保:一般担保指的是确认债务放无法偿还的前提下担保方要承担剩余债务;后者银行面临困难时候向担保方“平移”债务要求代偿。事实上,这倾向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也就是保护国有银行的利益。
单向担保、互保、联保:单向担保是企业A给企业B提供担保,B不给A提供担保,两个企业互相提供担保最后形成环形结构,使得担保圈成为脱责的手段。
担保作为一个金融交易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各地出现问题的“担保圈”的形成,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超常信贷有关。信贷超常扩张的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在于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早先抵押贷款和项目贷款,使得无为的电缆行业能够迅速完成产业升级,但是同时超常的信贷规模也加剧了风险。过度宽松的银根使得企业中本来就可能存在决策更为致命。
在连环担保圈中,某一企业的决策失误使得其对银行的债务平移至其他企业,从而最终影响整个行业。对于某些原本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最后形成担保圈的危机。
担保圈案例小结
银根与金融过度宽松的金融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起到其乐见其成的经济刺激效果,但是透支信用最终复出惨痛代价。无为电缆的例子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质的案例,对于全国或者世界经济而言无足轻重。但是清晰地展示了担保圈形成背景、风险成因、利弊机制,以及各方在应对化解风险和危机上面临的困境和纠结。
用舌头“看”物的助视器。
案例简介
目前位于顺义的维看(Wecap)公司,看这家企业将要量产使用舌头示物的高科技产品,其基本功能是通过舌头感知视频信号,代表了一种对视觉的颠覆性创造。维斯康星大学的Paul Bach-Rita教授最早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相关的科学论文,他也是这款助视器的最早设计者。
这一产品的技术要点的核心在于视觉感知功能能被味觉触觉替代的原因,在于大脑中枢神经皮层具有一定程度可塑性。(Norman Doidge (哥大研究员、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教授)2007年出版“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 of Brain Science”(中译本2014)。
)

1998年巴赫-利塔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城郊区办公船舰Wicab公司,研发出BrainPort.在其得到谷歌和美国国防部的自主,后期由于巴赫-利塔教授于2006年去世,其将企业托付给继任CEO Bob Beckman.Wicab已知在持续优化产品,并得到了美国批准,但由于价格于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因素,其在美国的销量至今也只售出了几百份。
2015年Wicab通过海银资本引入中国,2016年成立“维看中国”,公司落地北京顺义,2017年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2018,2019年分别完成两轮融资,且完成与残联合作,势头很好。
案例的经济学解读
维看中国这个例子蕴含了多方面经济视角,首先是从学术到产业的落地。学术到产业的落地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学术研究与业界生产依然存在着鸿沟,但是由于是教授本人参与产业落地工作,大大缩短了这个流程,这是科技与产业的新的结合方式。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定义
定义
经济学对经济现象进行系统官产研究,并试图给出这些现象及其背后规律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说明。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对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加以利用和加以选择的科学,其目标是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以生产商品和劳务,并在现在或者将来把他们合理分配给社会成员和集团以供消费。
经济学的关键词
前提:稀缺性(Scaricity)
资源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人类多样化欲望和对于需要而言不能给予充分满足,资源的稀缺性是特定现象称为经济学分析对象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研究是研究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优化问题的研究。
对象:选择行为与机会成本
特定尝试使用稀缺资源,也意味着必然放弃在其他场合使用该资源可能带来的利益,也就是在选择行为发生的同时,必然需要支付机会成本。这也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视角。
目标:资源有效利用
市场主题依据各自的限制条件选择,决定经济的整体资源配置。改革肯定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际假设这种分散选择总体功效高于其他体制。
性质: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满足以下几点:
- 可证伪性是前提:可证伪性是要求一个理论必须在逻辑上被证明维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科学理论一定要包含应放弃这一理论的条件。
- 解释经济现象是根本:一个理论是否能够解释现有经济现象,是否能够对某些经济现象做出预测是一个理论的根本所在。
- 理论假说与证据检验:解释手段是理论模型(theory and model),即由假设(assumption)和假说(hypothesis)构成的解释系统。假说作为对经济关系的简化描述,是经济认识的重要环节。
-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性分析设计对象“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这样”;规范性分析研究”什么样最好,应该怎么样”其中涉及到价值判断。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微观主题在约束条件下如何选择配置稀缺资源以达到自身目的。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个人或者企业为研究对象,最优解与均衡状态是其重点研究问题。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量关系与演变规律,研究字符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作用。宏观经济学更类似于系统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的变化规律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
微观经济学十大要点
- 稀缺与竞争、零利润均衡、进入条件、进入壁垒
-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或者经验经济
- 创新、规模收益递增、网络锁定效应
- 需求定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弹性、商品质量、收入弹性
- 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等产量线内移、投入品组合
- 相对成本、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边际产出递减
- 信息结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市场信号、机制设计
- 寡头博弈、策略行动、支配策略、纳什均衡、重复博弈
- 产权,私有产权与产权形态的多样性
- 交易成本、科斯定理、渐进式改革
- 供求价格调节,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供求弹性
- 竞争效率、看不见的受、外部性、公共品、市场失灵、政府失灵